
重新焕发活力的海口骑楼老街。 刘运良 摄
速写骑楼。 南陶
20世纪初期至民国年间,海南南洋商人纷纷回乡建骑楼,吹起一股清新的南洋风。这一时期正是骑楼的全盛时期,沿海市镇商埠纷纷建成骑楼街,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南国风景线;南洋文化与海南文化的交互影响,折射在侨乡的生活方式中,以及那些耀眼的骑楼建筑里。和中国的其他诸多传统建筑不同,它一扫“封闭”、“保守”的气质,彰显着开放、平等、商业等蓝色文明的气息。它的崛起、绽放和凋落,乃至今日的重新焕发,仿佛是一部时代的咏叹调。
与“原汁原味”的很多乡土建筑不同,骑楼其实是一种“舶来品”。这种二层以上出挑,下面以立柱支撑,多栋房子连缀可形成人行长廊的建筑模式最早见于古代希腊。其诞生的原因,大约与古希腊发达的商业以及炎热多雨的气候有关。到了古罗马时期,骑楼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并逐渐落户在欧洲各地,特别是南欧及地中海一带,并逐渐传至东南亚。
就中国来说,骑楼是姗姗来迟的,大约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建筑模式才经由南洋,正式传入我国沿海地区。
骑楼,南洋吹来的风
据考证,海口的第一座骑楼建于1849年,地点在四牌楼街即现在的博爱北街。不过对于骑楼的发展来说,咸丰八年(1858年)则是特别的一年。那一年,琼州(海口)被辟为通商口岸,渐渐成为面向南洋的一个商贸中心。像是磁铁般,诸多明末以来“下南洋”的琼籍人士及其后代纷纷衣锦还乡。在这一历史浪潮中,他们带回了财富、梦想和诸多新鲜事物,而骑楼正在其中。
在陌生又熟悉的故土,华侨将手中的图纸和金钱变成了一栋栋骑楼,并在其中继续培育他们的商业之花,这种改变是如此显著,以至于海口建筑风格为之一变,商业贸易也明显活跃起来。
1924年,掌控海口的粤军第一军独立旅旅长邓本殷更是加上了一把火,他拆去了有几百年历史的城墙,诸多巨大的方石被用来铺设一条12米宽的干道,也就是今天海口长堤路的雏形。在他的推动下,许多狭窄崎岖的石板路被扩建为可通行汽车的街道,马路数量更从原来的四五条增加到了30多条。除此之外,邓本殷热情邀请海外华侨回乡投资建房,给出各种优惠条件,于是“仅二年,争相修建有骑楼的新式楼房计800多幢,使海口面貌焕然一新”。
据统计,当时海口骑楼七成以上由华侨投资建设,这些连缀成行成片的新式建筑个性张扬,风姿招展,不仅有单边外廊,甚至扩展到双边、三边以至四边回廊,虽可以居住,但更利于商用。另外,和传统的族屋不同,这些骑楼一字排开,连缀成行,面向街道,没有高低贵贱,一进二进,正屋厢房等区分,平等、开放的意识,似乎也融入到骑楼的建筑精神之中。
骑楼之花海南盛开
对于古老的中国来说,骑楼是新鲜事物,然而最初的新奇之后,人们很快发现,它和中国南方吹拂着海风的大地,是如此的适合。
和南洋相似,海南炎热多雨,日光强烈,气候多变,一幢幢骑楼相接形成的街道,有着可供行走的地板,有着挡避风雨骄阳的顶盖,成为“店铺的公共走廊”,可让人们全天候“逛街”,商家则可风雨无阻,招揽生意,人气、财气、风气就这样在骑楼间聚集、流淌。
骑楼的前面一般是店铺,后院或者二楼以上才是居住的地方,窗户朝街敞开,呈现出一种接纳八面来风的姿势。从西方传到南洋,又从南洋辗转落地中国的骑楼,在其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吸收融合了中国的文化,成为一种中西合璧,华洋结合的多元建筑。研究一下就会发现,这种建筑的样式十分多元,既有中国古代传统式的、南洋式﹑还有仿哥特式﹑古罗马券廊式﹑仿巴洛克式﹑以及现代式的。
还有一种分法是闽派骑楼和粤派骑楼。闽派骑楼受福建传统木雕的影响,立面上布满浮雕;粤派骑楼装饰则较为简洁,更接近欧陆风格。
走在海口中山路的骑楼街上,这些写满故事的老房子建构了一条奇美多变的风景线。山花墙有中式马头墙造型,也有欧洲金字造型和巴洛克造型,甚至伊斯兰的尖顶造型,连防风墙的风洞造型也五花八门。
可以说,骑楼开放自由的精神、富于变化的建筑形式、丰富多彩的装饰内容,正是华侨之开放、自由、包容、多元之价值观念的具体体现。
骑楼里的南洋故事
骑楼对沿海城镇的推动是显著的,1939年日军入侵以前,市区人口仅5万人的海口,商会成员就已有1000多家。
在骑楼老街上,商行、商场、教堂、医院、银铺、戏院相继崛起。夜间店铺灯火辉煌,广告牌五颜六色,人来人往、摩肩接踵,宛如上海十里洋场。骑楼老街像是一条璀璨的珍珠项链,映衬出海口这位南国丽人的绰约风姿。人们或穿着从海外寄回来的衣服,或身着本地时装,漫步在悠长的柱廊下,品尝着美味的海南小吃,营造出富足、繁华的气氛。
这些骑楼群中最著名和耀眼的,莫过于“五层楼”,即后来的海口大厦,它曾长期是海口第一高楼,具有独特的地位。1935年建成的她至今依然保留着昔日的风采。五层楼的建材大都采自新加坡、泰国等地,历经3年的精心设计和建造才最终完工。
作为当年海口繁华、开放的象征,这座骑楼也的确天生丽质,立面造型优美,雕花多姿多彩,堪称是东方的巴洛克式建筑艺术和洛可可装饰艺术的结晶,体现着华侨商人见多识广、走在时代前面的气魄和眼界。
中山路上还有一座有故事的骑楼——“大亚旅店”,于1930年代建成,今天仍在使用,但已败落为一家廉价酒店,与其辉煌之时不可同日而语。唯有地板上的南洋花色地砖、窗户上的彩色玻璃、幽长通透的走廊,以及那名贵木材建造的厚重大门,还能隐约显露出当年的气派。
庭院幽静安逸,每进屋院两侧都有细窄的楼梯蜿蜒而上,直伸向独立的客房空间,可以看出,当时的设计包含了尊重居住之人的隐私,互不干扰的西式建筑思想。三楼屋顶是一个很大的休闲平台。当年,屋主王先树先生优雅美丽的女儿与媳妇也时而会从南洋回来拜会故乡,大亚也就成了她们闲居的住所。
大亚二楼还曾有一处著名的咖啡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长居在海口的法国人、英国人、日本人和朝鲜人已有数千人。“大亚”的洋派,以及海外运来的咖啡、可可和香槟,播放的西洋和南洋音乐都如磁铁般吸引着他们。
重新崛起的骑楼
骑楼群正在渐渐老去,隐入历史。许多崭新的、高耸入云的商业建筑正在成为城镇的主角。今天的中国已经敞开怀抱,迎接来自蓝色海洋的八面来风。然而,我们所不能忘记的,是海南人对蓝色文明的不懈追寻,以及在漫长的岁月中上演过的无数传奇。那些漫长而坚忍的努力,以及无法泯灭的渴望。或许可以这样说,骑楼,就是中国人漫长的海洋之梦、开放之梦。2009年获得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海口骑楼老街,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南洋风情的重新挖掘,商业模式的探索,以及各方资金的投入……重新进入人们视野的骑楼老街,飘逸着南洋吹来的风;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和隐藏其中的人文精神,承载着海南人不断破灭又不断生长的海洋梦和商业梦,令人无限喟叹,无限向往……